整治首付贷萎了消费贷款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真见效?

摘要
3月14日晚间,平安银行发布了2017年年报,打响了银行业年报第一枪。平安银行2016年10月份更换管理层,以谢永林为首的中国平安嫡系人马取代邵平的“民生系”,之后,上市公司一直标榜向零售转型。

   近期,平安银行公布2017年年报。由于一年来持续强调“零售转型”,该银行年报受到业界普遍关注。从数据上看,零售转型似乎效果明显。详细剖析,2017年第四季度新增消费贷款却大幅下滑,这似乎与监管层强调控制居民杠杆过快上升有关。或许,2018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整体增长也将受到影响。此外,平安银行不良率虽从2016年1.74%降至1.70%,但是不良认定偏离率仍高达142.98%,不良率下降成色不够。

  3月14日晚间,平安银行发布了2017年年报,打响了银行业年报第一枪。平安银行2016年10月份更换管理层,以谢永林为首的中国平安嫡系人马取代邵平的“民生系”,之后,上市公司一直标榜向零售转型。

  平安银行一直强调零售转型,市场一度拿“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与之对标。2017年是平安银行向零售转型后的第一个完整的财年,业绩如何也引得资本市场普遍关注。根据年报显示,平安银行全年营收1057.86亿元,同比下降1.79%,取得净利润231.89亿元,同比增长2.61%。

  这样的业绩只能说稳健增长,并不突出。或许,平安银行的转型过于激进,零售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存款业务却跟不上,因而不得不提高存款成本来大力揽储。因此导致净息差降低,利润也受到影响。

  此外,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也没有明显好转。虽然不良率从2016年1.74%降至2017年的1.7%,但是不良认定偏离率高达142.98%,不良率下降的成色不够。并且2017年10月,监管层开始大力整治“首付贷”,打击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流向房市后,平安银行消费贷款增长就大幅下滑。或许,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控制居民杠杆过快上升,消费贷款增长放缓?

  在平安银行2017年年报中,零售业务的快速增长成为平淡业绩中的一抹亮色。不过,环比来看,从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上市公司消费贷款业务便增速骤降。2018年,控制居民杠杆过快增长又成了监管的核心,零售业务高速增长的持续性令人担忧

  年报显示,平安银行2017年零售业务相对出色,当年上市公司个人贷款业务为5454.07亿元,同比增长51.56%,信用卡应收账款为3036.28亿元,同比增长67.67%。公司个人贷款占比从2016年24.38%上升至32.00%,信用卡应收账款占比也从12.27%上升至17.82%。

  通过分析零售贷款结构可知,个人贷款的快速增长,主要源自住房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即其他类目)以及汽车贷款,而经营性贷款却没有多少起色。

  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从2016年末852.29亿元增至1528.65亿元,增幅高达79.36%。此外,消费贷款也从818.32亿元增至1434.03亿元,增幅达75.24%。

  对比各季度财报,2017年第一至第四季度,新增消费贷款分别为141.41亿元、219.18亿元、187.10亿元和68.02亿元。而同期新增住房按揭贷款分别为195.28亿元、197.22亿元、113.39亿元和170.47亿元。

  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平安银行新增消费贷款从187.10亿元降至68.02亿元,新增住房抵押贷款却从113.39亿元增至170.47亿元,这似乎并不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平安银行主打零售业务,主打的就是消费贷款、汽车金融和信用卡业务。结果消费贷款业务增速放缓,反而开始依赖住房抵押贷款,这似乎不符合零售转型的初衷。

  事实上,银行零售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类似,初期新增贷款数量高,可以增加分母,从而拉低不良率,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零售业务的不良有持续累计的危险。

  似乎平安银行自身也意识到零售业务激进扩张,可能在未来给公司带来不良处置的难题。就像前几年激进发展小微对公业务,就让平安银行深受其害。因此,才把个人贷款业务扩张的方向,从消费贷款转向按揭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很多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最终都流向了房市,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靓丽数据,很大程度上是由红火的房市带动。按揭贷款自不必说,消费贷款及信用卡业务的高速增长,可能部分与挪作房产首付或偿还按揭贷款有关。或许,平安银行的潜在风险还没有被市场认识到。

  此外,控制居民杠杆过快上升是今年金融监管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监管层将持续打击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的不合规行为。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能否持续“靓丽”令人质疑,比如第四季度新增消费贷款便开始剧烈下降了。

  不良问题难解

  近几年,很多投资者不看好平安银行,主要是因为其对公业务的大量不良贷款。平安银行前任董事长邵平出自民生银行(8.310, -0.05, -0.60%),其团队也有大量“民生系”。民生银行偏好小微企业,平安银行在前几年也是如此,并且扩张地更激进。

  因此,后果就是不良贷款高企。别人对公是大企业,供给侧改革坏账拿回来不少,平银对公是小微私企,被环保和供给侧改革导致成本上升盈利艰难甚至倒闭。持续的坏账核销,也让平安银行利润难有起色。

  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改善不大,平安银行不良率偏偏下降了,从2016年1.74%降至2017年1.70%。从不良认定偏离率角度看,平安银行不良认定似乎存在瑕疵。

  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等级,从而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金额又会影响到拨备覆盖率,从而影响银行利润。

  其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余额的偏离度是重要的观察指标,一般来说,大于100%说明贷款风险分类可能存在偏离,监管部门应就此问题引起关注。

  依上图显示,平安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为414.60亿元,同期不良贷款余额为289.97亿元,不良认定偏离率为142.98%。

  据悉,平安银行2017年中报不良认定偏离率为154.09%,位居上市股份制银行倒数第二,并大幅低于招商银行80.16%的偏离度。

  若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目标是招商银行,转型之路恐怕任重道远。

关键词阅读:平安银行 消费贷款 偏离度 拨备覆盖率 银行零售业务

责任编辑:张振江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