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房地产业票据持续逾期1181家,高增长态势缓解

  焦点财经讯 5月11日,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分析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数据,大部分都从市场成交,价格变化的角度去分析,为了多维度看市场发展,我们从票据市场的逾期状况来分析行业的发展,也能反映企业当下的经营状态,给行业参与者提供参考。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公布的票据持续逾期名单,2022年4月房地产业持续逾期票据1181家,超全部持续逾期票据一半,增速创公布数据以来新低,高增长有所缓解。从房企上看,不乏大型房企出现在逾期名单中,世茂、中南建设持续逾期票据企业量级较高。

  一、商业票据持续违约企业数突破2000家,房地产业占比超一半

  票据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和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的重要途径。信用是票据的关键功能属性,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票据市场发展规模越来越庞大,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近期债务违约事件频频发生,票据信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升级。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公布的票据持续逾期名单来看,2022年4月,票据持续逾期企业数量达到自2021年8月以来的月度新高,上榜企业数量合计达到2193家,较上月增加289家,环比上涨15.2%。可以看出的是,票据持续违约的企业数量逐月攀升,尤其是2022年2月份,达到历史以来的最高涨幅117.6%,受到去年疫情反复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下,多数行业发展受到冲击,而这也直接反应到企业的资金端,导致票据违约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企业违约票据的上升也侧面反映了目前的经济发展存在压力,企业经营压力不减。

  从商业逾期票据行业分布TOP10来看,前三名的行业分别是房地产业、批发业、零售业,其中房地产业一家独大,占比远超第二名批发业。同时,也看到房地产业上下游的行业如商务服务业、房屋建筑业、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的占比也上榜TOP10。

  

  

  二、年内房地产业逾期票据企业持续业占比来看,房地产行业的违约票据自2021年11月起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至今年3月超过一半,成为违约票据的绝对主力,4月份仍是占据主力。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4月房地产业持续违约票据1181家,占全部持续违约票据54%,环比上升20%,增速较近几个月有所放缓,较上月放缓81个百分点。

  从量级上看,房企票据持续逾期的企业数量节节攀升,4月再度创新高,去年下半年起,房地产市场严控杠杆,房企的经营风险逐渐显现,尤其是高负债房企瞬间面临生存难题。今年3月国内疫情反弹,对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房地产业违约票据达到高位。随着各地不断推出需求端政策松绑,中央多次喊话控房地产市场风险,虽然仍未解决当下房企资金难的问题,但从增速上看,4月房企票据逾期数量增速大幅放缓,增速创新低,标志着房地产行业违约票据结束了高增长的局面,也侧面反映了行业在逐步好转。我们预估随着疫情明显好转叠加宽松政策的持续发酵,房地产业票据违约现象将会继续好转。

  

  

  三、中西部企业持续逾期现象明显,成都位居第一

  从4月持续逾期企业城市分布来看,中西部及长三角城市的企业持续票据逾期现象比较明显。4月份西部城市成都、重庆票据违约企业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成都有33家房地产公司在出现票据持续逾期现象,重庆则有23家企业出现票据逾期。此外,武汉、南京、天津、西安、杭州等地票据持续违约的企业个数超20家。这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布局也有很大关系,如成都主要是中南建设、蓝光发展、花样年,而这些房企目前均存在较大的资金难题。

  

  

  四、持续逾期企业不乏大型房企,世茂集团位居榜首

  票据持续逾期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现状的风向标,票据违约对房企的影响比较大,持续违约也会对企业的信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自官方公布持续逾期的企业数据看,确实对企业起到了警示作用。但对于资金流动性困难的房企来说,可能也是有心无力。对于行业来说,可以作为判断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指标参考。

  从4月持续逾期房企分布来看,不乏品牌及大型房企的身影,其中世茂集团、中南建设遥遥领先,逾期公司数量分别为100、97家。阳光城、祥生地产、正荣地产、隆基泰和绿地等品牌持续逾期的企业超10家。不难看出,逾期票据数量排名靠前大部分负债规模高,在三道红线以及去杠杆政策高压下,高负债房企难掩经营压力。

  世茂集团自去年12月首次出现在商业票据逾期名单,后续世茂品牌持续违约的数量攀升,3月上升至85家,4月达到100家。由于世茂总部位居上海,3、4月上海处于疫情严重期,票据逾期的现象也更为频繁。中南建设和世茂集团情况相似,主要是今年票据逾期现象频繁。此外,隆基泰和去年9月首次出现票据逾期,已凸显出无法兑现的迹象,暴露出其债务偿还能力偏弱,旗下持续逾期8个月有3家企业,持续逾期7个月有7家企业,持续逾期半年的有17家企业。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