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入心,科技驱动 碧桂园构筑安全生产“防火墙”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安全生产无论在何时,都应该被放在第一位。今年6月,全国迎来第20个“安全生产月”,主题为“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发展”。

  事实上,为了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国务院安委会早在2020年即在全国部署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时间从去年4月启动,到2022年12月结束。

  作为拥有29年房地产开发建设经验的龙头房企,碧桂园深谙履行企业安全责任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多措并举提升安全意识

  2018年,碧桂园在内部提出了“提质降速”战略,把“零伤亡”作为了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同时将每年的七月二十六日设立为了“碧桂园安全生产日”,在全公司范围举办安全专题活动,以期通过丰富多元的安全生产体验、安全知识科普等系列活动,强化全员安全意识。

  与此同时,碧桂园还以各区域为单位设置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专人专岗对项目工程安全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从集团、区域到项目,对责任分级管控,专人专职、专责专岗,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截至2021年4月底,碧桂园各区域已设置专职安全经理105人,项目专岗安全经理1861名,安全监管队伍进一步壮大。

  此外,碧桂园还明确要求各区域总裁定期进行安全授课,持续宣贯区域安全管理各项要求和措施,总结区域安全短板、重点工作及安全文化,结合走访工地、工人座谈等活动落实安全领导力,并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经常强调,要始终将安全和质量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围绕“零伤亡”目标谋划所有的事,在安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一切工作才能继续往前走。集团总裁莫斌也反复表示,“一切速度和效益要让位于安全和质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长期目标”。

  企业安全发展的关键在“人”,“人”才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只有让每个人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生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为此,碧桂园在所有区域广泛开启了“护航者计划”,积极创建特色安全文化。为作业人员送上亲人寄语视频,让家属参与提醒安全;组建工地安全小分队,让班组长牵头管安全;让集团和区域领导担任志愿安全官,以身作则管安全等一系列举措,都为实现“零伤亡”目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对于这个小小的安全寄语视频,来自宁波北仑御江东项目二标段的电工谢师傅深有感触。谢师傅和妻子二人都在外务工,留下三个孩子在四川老家上学,日常很难见到孩子。每天进工地前他都要认真看一遍三个娃娃的视频,一方面是提醒自己身上的安全责任,另一方面也让工作有了更大的动力。

  “每次看到视频就好像孩子就在身边,让我会更注意自己的安全,有时候也会去提醒别人,每天孩子的笑容都提醒着我平安回家,自己的安全千万不能马虎”,谢师傅称。

  “智慧工地”降低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传统建筑业生产管理粗放,存在管理标准不一、信息不对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风险因素多、管理难度大。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将智能科技广泛应用于建筑工地,才是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破局之道。

  嗅觉敏锐的碧桂园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结合工程管理的安全、进度、质量等业务目标,打造出了适应人机系统作业的高水准智慧工地系统,从而为工地提供了安全与质量的双重保障。

  据悉,碧桂园“智慧工地”涵盖了人脸识别、AI智能摄像头、VR安全体验、塔式起重机远程安全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可以通过智能化检测、行为监管、结果分析的方式,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工地的可视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比如,在工人进场伊始,“智慧工地”即可通过人脸识别等系统,对其年龄、性别、工种、当天工作时长等关键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对劳动时间明显超长的工人发出提醒,精细到“人”,有效避免了超时工作,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每位工人的施工安全。

  业内人士指出,“智慧工地”系统俨然就是工地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诸如工人突发疾病倒地、项目内突然起火、冒烟等细节状况都可以被第一时间监测到,并立即向安全管理人员发出警报,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大型机械设备一直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难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后果严重,这在碧桂园的“智慧工地”也得到了有效规避。通过IOT物联传感,“智慧工地”可以即时监测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一旦发现危险还能紧急制动。

  以塔吊为例,大臂回转角、幅度、载重、高度、倾角、风速等数据均可被收录在“智慧工地”系统内。由此,“智慧工地”便可实时监控吊装的超载情况,并能对塔机间碰撞提供实时预警,自动进行制动控制。

  同时,“智慧工地”还为每一台塔吊配备了“人脸识别”功能,非持证人员无法启动和操作,切实做到了大型设备运行状态的可追踪、可感知、更直观、更透明,进一步确保了施工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还有一个“最强大脑”——隐患识别,基于AI算法,该系统可以智能识别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隐患,自动下发整改工单施工,并对整改全过程实时监督,形成隐患销项闭环,从而将安全问题前置,防患于未然。

  截至2021年6月,碧桂园已在54个项目推行了“智慧工地”,在大数据云、劳务管理、绿色施工、工程巡检管理、AI监控等十余个智能化系统的多维监督下,工地施工安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机器人“造房”夯实安全基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使得农民工成为了建筑工人的主体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有5437万人,占全国农民工的近五分之一。但同时,建筑业也是高空作业、流动性强、高危险、事故多发的行业。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常见的安全事故类别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具伤害、坍塌、触电、起重伤害等。另外,随着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大量使用,中毒和窒息事故也常有发生。

  住建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要以积极推广应用建筑机器人为重点,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

  加大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有效替代人工,进行安全、高效、精确的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和施工作业,已经成为全球建筑业的关注热点。相比传统工人建设方式,建筑机器人可以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承担危险环境的体力活,既安全又高效。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机器建造将决定建筑业的未来。

  机器人“上岗”盖房,碧桂园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截至目前,碧桂园旗下博智林机器人已有在研建筑机器人近50款,其中绝大多数机器人通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佛山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是国内第一个使用“自升造楼平台”进行施工的建筑项目,也是碧桂园旗下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的首个商业化应用项目。建筑机器人在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方面表现出色,大大提升了建筑施工的综合效益。

  以博智林所研发的外墙喷涂机器人为例,该机器人可应用于高层住宅或商业建筑外墙面的自动喷涂作业,替代人工传统作业,从而有效避免了人工高空作业坠落的安全隐患。此外,相比人工作业,外墙喷涂机器人最大喷涂效率可达300平方米/小时,是人工作业的两倍。

  另外,建筑机器人的使用显著减少了用工量,大大降低了人员在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比如,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由智能随动布料机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机器人组合而成,通过联动施工整个混凝土施工班组人员可由传统的12人减少至8人。

  博智林机器人副总裁刘震介绍,截至今年6月,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14个省份超65个项目,累计应用施工超百万平米,在多个工地,建筑机器人已揽下了大部分繁重、危险、重复的劳动,有效提升了工地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相信,机器人建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定会实现的行业变革。”当前,碧桂园正大力研发升级以BIM技术为核心,集成机器人、物联设备、智能设备为基础,从整体管理应用出发围绕生产管理的人、机、料、环等因素,并结合工程管理的安全、进度、质量等业务目标,打造适应人机系统作业的高水准智慧工地系统,为未来大范围人机协同作业的建筑施工新模式提供良好的数字化底层土壤,引领建筑行业的深层变革。

  纵观过往商业历史发展,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并不代表一家企业的成功。如何把商业成功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平衡好追求利润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为行业带来创新和进步,才是一家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经之路,碧桂园正走在这样的路上。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